你「看」懂我在說什麼嗎?

第9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獎得主­——特洛伊科特蘇爾,是奧斯卡史上第二位獲獎的聾人演員,在頒獎典禮上,身為頒獎人的南韓演員尹汝貞在念出得獎人前,先做出一個在胸前做出一手握拳一手包起的動作,讓不少嘉賓在真正宣布頒獎前就猜到獎落誰家,因為這個動作是手語上「恭喜」的意思,而與以往全場起立鼓掌的畫面不同,不少來賓以手語意思為鼓掌的「爵士手」(雙手舉起,擺動手掌)向得獎者表示祝賀。

除了聲音上的表達與接收,世界上還存在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無法被聽見,卻一樣可以到溝通交流的目的,而這正是這次的主題―—手語。

各國手語簡介:

目前世界上的手語可以簡單歸類成中國、法國、日本三個語系,又一地區發展不同可以再做細分,舉例來說有英國手語、美國手語、台灣手語等等。

而因為各國使用的文字不同,手語的演進也出現差異,例如美國手語會出現「指拚」(fingerspelling)的現象,即為用英文字母對應的手型來拚出一個英文單字;而台灣手語則有「文字手語」,這是用來描述漢字的手語,比如說「許」這個字,台灣手語會打出「言」和「中午」的手勢來表示。

自然手語:

聾人之間用來交談的手語,可以說是聾人的母語,在結構上與聽人的慣用語法不太一樣,因為聾人看待事物的角度與聽人不同,在自然手語中很常會出現倒裝句,例如「你要一杯水嗎?」在自然手語上的語序呈現就會變成「水/要(搭配疑問表情)」。

文字手語:

指的是每一個字都有一個手語相對應,其中包含不同手語的破音字。但實際上這種文字手語目前並不存在,對聾人而言因為容易超出理解範圍,也不是方便交流的工具,但文字手語的發展可以幫助台灣手語打出人名、地名等等專有名詞,拓展台灣手語的表達力。

台灣手語:

指的是台灣聾人使用的本土手語。

台灣手語歷史:

台灣的手語教育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因此在文法結構和字彙上與日本手語有不少類似的地方,起初可以說是發展在日本手語體系中,但後續混入其他派別,如今台灣手語與日本手語相通之處不到三成。

在日治時期,台灣有兩間啟聰學校,一間在台北,一間在台南,當時因為交通不便,加上兩間學校師資來源不同(台北的老師來自東京,台南的老師來自大阪),兩邊的師資將當地手語帶進台灣手語,造就早期台灣手語的兩大派別:台北手語和台南手語 。

而台灣光復後,由於許多中國的手語使用者來台加入手語教育,因此台灣手語也吸納不少中國手語的字彙,經過時代演進與發展,逐漸形成我們熟知的台灣手語。

台灣手語與日本手語的相似處

在前文提到台灣手語的在前文提到台灣手語的發展與日本手語息息相關,至目前為止這兩種手語依然有相似的地方,以下舉例:   

數字

十:一手食指彎曲,其餘握緊

百:一手食指伸直,指尖先朝下轉成朝上

千:一手食指寫出「千」字

時間

中午:一手食指和中指向上伸直,擺在額頭中間。

半夜:雙手掌心向外,在臉前交叉。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